對於八零年代的吳靜吉博士而言,蘭陵劇坊對他來說是一種實驗,劇坊本身的存在不在於成就一個劇團,而是提供一群有志表演的年輕人有個環境可以專注在戲劇表演本身,在當時解嚴前渴求改變的氣氛下。蘭陵的出現無疑是回應了台灣社會的藝術啟蒙潮流。跟著金士傑、劉若瑀、卓明、陳以亨、李國修、黃承晃、李永豐等人的口述和重新蒐集整理的史料畫面,我們跟著台灣現代劇場之祖,重現當年解嚴前劇場運動的文藝復興。
蘭陵劇場其實所代表的不只是台灣劇場運動歷史,它更是台灣這三十年的文化發展軌跡,我們在台灣電影、出版和電視媒體業看見類似的例子,一群戰後嬰兒潮的藝術家,呼應著中產階級的興起,定義了爾後三十年台灣藝文補助和呈現的模式。撇開政治、歷史的氛圍,本片中探討的還是蘭陵劇坊對於這些推動台灣藝文現代化的藝術家,他們個人經驗的改變。蘭陵劇坊四個字,是這些人的青春回憶和他們對時代巨輪揮出的一記重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