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前這塊田,不是一般人印象中整齊工整的菜園景象,一個個小土坵上,有著零星的菜,草倒是不少,讓它顯得自然又帶點狂野。田裡頭有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板,它既前衛又現代,千甲農場位在新竹市邊緣,它的經營模式有沒有可能開創農業的新風貌…
農地上堆起一個個小坵,這些枯枝落葉和稻梗,在陳建泰眼中是寶,落葉堆裡有馬糞、樹葉、稻草和自製的微生物菌。種植時,只要給它一把泥土、澆個水,蔬菜根系在伸展同時,微生物菌也逐步分解這些有機質,轉化為養分讓植物吸收,三個月後,土坵就會慢慢變矮。對機械化、大規模耕作沒好感的陳建泰,在研究各門派的方法後,選擇了樸門的厚土種植法。
陳建泰也不常除草,在土坵上挖個洞就可以繼續種植,如果草太長,就除一除,換個地方另起爐灶。這裡不噴灑農藥、化學肥料,甚至連有機農法可以使用的藥劑也不用,雖然蟲害嚴重,田裡的菜看起來也不多,卻能提供50個家庭一整年。
這塊地就位在新竹市千甲里,頭前溪畔,屬於新竹市的邊陲地帶。站在田裡,就能看到不遠處有兩座砂石場。許多原住民離開部落來城市謀生,選擇在這裡落腳,主要從事建築、營造板模的勞動工作,領的是日薪,收入不穩定。劉美玲長期關心都市原住民,當初來到這裡,心中有些不捨,如今經過四、五年的輔導與協助,居民的生活,漸漸有了轉變。
因緣際會,陳建泰也來到千甲里,任職於工研院的他,家裡務農,有一座農場,當個農夫,一直是他的夢想。因此他向工研院提出CSA社區協力農業的計畫,由社區和家庭來支持農場,每個家庭一年預繳固定費用,農場每週配送蔬菜,千甲農場因此誕生。陳建泰認為,都市原住民要回到原鄉生活,不容易,如果能靠著對農業特有的天份,就可以有安穩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