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布袋,新岑國小內傳來陣陣鼓聲,我們順著鼓聲前進,發現一個更吸引人的目標物,是裝設在屋頂的小型垂直軸風車,這套設備把風化成電力,提供校園夜間照明使用,這些全是李泳宗親手打造…
本業是修車師傅的李泳宗,原本對力學、物理一竅不通,因為看到能源危機,決定利用手邊現有的汽車零件,自己摸索,就這樣一頭栽入了風力發電的世界。
自家魚塭旁一字排開大大小小的風機,都是李泳宗一代又一代改良的成果,現在已經邁入第六代。一開始並非一帆風順,尤其大自然充滿許多變數,首先遇到的難題,就是西部沿海帶有鹹味的海風,容易讓鐵製品生鏽,直到他把扇葉換成玻璃纖維,才解決這個困擾。
多年來,他發現風機不是越大越好,最重要的是效率,而最適合台灣發展的,是小型風機,除了具有景觀效果,還可以避免大型風機的爭議。冬天,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充沛電能,風力大的時候,這台小風機,每個月可以替李泳宗省下大約三、四千元的電費。
不過要是在沒有風的地方呢?在電網不普及的偏遠山區,山谷間少了強風,還有陽光。
花蓮大同部落,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,海拔有一千多公尺,是全台少數沒有道路抵達的原鄉部落,目前仍有十五戶太魯閣族人,在這裡生活。陡峭的山路讓部落遠離塵囂,也讓電網無法佈設,因此也有人稱它為「黑暗部落」,唯一的電力來源,是族人辛苦背負上山的柴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