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是作物得以生長,人類得以生存的要素。台灣的水,有七成來自颱風和梅雨。但去年沒有大的颱風,今年氣象局又預估,梅雨季的雨量將不如預期,這當中雖然有幾場春雨,卻還是無法有效紓解旱象,望著不停下探的水庫刻度,大家都在渴望,大雨的來到…
老天不下雨,各地水庫紛紛喊渴,在北部的石門水庫,今年一月的蓄水率,從43%到25%,水位降低到營運以來的同期最低。為了滿足新北市和桃園地區三百萬人的用水需求,早在去年,水利署就協調桃園農田水利會,大約兩萬多公頃的一期稻作休耕,把水提供給民生和工業用水。如果持續到五月還不下雨,不僅二期稻作要停灌,民生用水也要限制。
說到缺水,桃園人心有餘悸,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豪雨,夾帶泥流,讓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升高,無法取水,停水了十八天,創下全台停水最久、範圍最大的紀錄。事後,北區水資源局規劃興建分層取水口,讓豪雨濁度高時,水庫也能正常供水。這次的低水位,讓過去很少有機會看到的最下層取水口,也露出了洞口,為了多裝一點水,水利單位展開搶救水庫大作戰。
在大漢溪上游,桃園復興鄉的羅浮,一輛輛卡車來回忙著載運,這裡是石門水庫的淹沒範圍,滿水位時看不到底下淤沙。趁著水位低,北水局進行陸挖清淤,一年可以清40萬立方公尺、加上抽泥船一年35萬立方的抽泥量,人工清淤大約可以清除75萬立方公尺,但對已經淤積三分之一的石門水庫來說,有點緩不應急,於是北水局在2012年興建排砂隧道,利用颱風強大水力來排砂。
借助水力排砂,被水利單位認為是解決水庫淤積的良方,不少嚴重淤積的水庫都開始規劃興建,我們來到這個看似深不見底的隧道,就是曾文水庫快要完工的防淤隧道,預估年排砂量可達104萬立方公尺。原本可蓄水7.4億立方公尺的曾文水庫,是全台灣最大的水庫,莫拉克風災貢獻了將近1億立方公尺的砂石量,整座水庫淤積了快要四成,只剩下4.7億的庫容量。
放眼望去,曾文水庫庫區周圍都是崩落的土石,說明庫區環境的脆弱,水庫淤積,連帶還影響當地的觀光發展,民眾期盼政府清淤速度能加快,不過這還受限於山區環境,以曾文水庫的清淤卡車來說,只能走唯一的聯外道路-台3線,從嘉義大埔到堆置場來回就要兩小時,估計一趟成本就要五百塊,廠商欠缺利潤誘因,南水局多次招標不成,而如果車次太多,當地居民也會抗議,影響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