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歡塑膠產品嗎?你是否意識到,我們幾乎被塑膠所包圍?它的形態千變萬化,它的出現滿足了一切生活所需,卻也造成難以消滅的環境惡夢。面對這股塑膠狂潮,有人選擇與塑膠保持距離…
你喜歡塑膠產品嗎?你是否意識到,我們幾乎被塑膠所包圍?它的形態千變萬化,它的出現滿足了一切生活所需,卻也造成難以消滅的環境惡夢。面對這股塑膠狂潮,有人選擇與塑膠保持距離…
2013年5月,七年級生洪平珊決定從台北搬到台南,展開新生活運動。她用自己的生活來做一場實驗,嘗試過一個無塑生活。洪平珊從減量、回收、重複利用的三R原則做起,並且記錄下自己的塑膠垃圾,這才驚訝發現,原來自己還是製造了不少塑膠垃圾。
全球對塑膠的依賴,可以追溯到二次大戰後。資源缺乏,科學家們利用石化廢料創造出塑膠,由於成本低廉,很快成為市場新寵兒,各式各樣的塑膠產品,進攻每個領域,它深入我們生活,帶來便利,也帶來污染。
台北市清潔隊一年回收的塑膠類垃圾,平均有五千多噸,其中最多的就是塑膠容器。而不能回收,必須焚燒的,也有將近四分之一是塑膠垃圾,就像揮之不去的惡夢,如果民眾任意棄置或焚燒,就會對環境造成威脅。
除了對環境造成傷害,有些塑膠產品還會釋放塑化劑,帶來致癌風險。因此要避免塑膠危害,就要從減量做起。以最常見的塑膠袋來說,根據環保署統計,全台灣每年用掉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,平均每人每年就用掉七百多個塑膠袋,看到這麼驚人的數字,成功大學的綠腳趾社,走入學校附近商圈,要向店鋪宣導不要主動提供塑膠袋,希望減少塑膠袋的使用。